西藏地處“世界屋脊”,是中國文化版圖中的一塊高原圣土。首府拉薩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因其地理位置、歷史發(fā)展、文化背景等特殊性和唯一性,長期以來一直是藏漢等各族人民共生共處的圣地,也是多民族文化藝術蓬勃發(fā)展的聚集地。然而直至2018年,由于地理環(huán)境嚴苛、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等因素,西藏仍是沒有省級美術館的地區(qū)。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喜馬拉雅藝術的獨特成就,在以韓書力為代表的駐藏藝術家群體的長期奔走呼吁下,西藏美術館項目由國家相關部門批準立項。
西藏美術館是依托拉薩水泥廠舊址進行的再生改造工程,也是中國唯一采用工業(yè)遺產改造而成的省級美術館。拉薩水泥廠始建于1960年,是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建立的最早、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yè),它對西藏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原有廠區(qū)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建設西藏美術館的初衷旨在承載西藏工業(yè)文明的延續(xù)和工業(yè)遺產的再生利用,打造一個集收藏、展覽、研究、交流、教育等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美術館。
A區(qū)是美術館主展館,依托聯合儲庫的主廠房并向北擴建三層展廳。長120米的主廠房作為美術館的中央大廳,適合舉行大型開幕式活動以及舉辦當代藝術展覽。在中央大廳西側、北側集中設置安檢、寄存、票務、問詢、管理、急救、景觀電梯等配套設施。在主廠房屋架結構下吊掛觀景長廳,可供休憩、交流、互動。美術館一層還設有報告廳和貴賓接待室等交流接待用房,并設有獨立的出入口。
中央大廳北側集中布置三層展廳,在每層展廳東側設置周轉庫、備展區(qū)、貨梯等輔助空間滿足展品運輸。在新建體量的地下一層設有典藏庫,存放西藏地區(qū)各門類的藝術藏品。
B區(qū)是藝術互動體驗區(qū),通過新建的空中連橋和主展館相接。這里充分利用回轉窯和保留廠房及設備,改建成為不同門類的藝術體驗空間以及青少年美育教室。
C區(qū)是藝術家駐留創(chuàng)作基地,以環(huán)形展廊串聯筒倉和成品庫,保留建筑改造為藝術家工作室以及餐廳、互動展覽等交流場所,并配有廚房、辦公等相關輔助用房,圓形庭院定義了一個將外部空間與內部融為一體的群落中心。
D區(qū)是藝術長廊,通過覆蓋ETFE膜的大跨鋼結構串聯起A區(qū)主展館入口、筒倉改造的藝術書店以及由燒成窯尾等三棟建筑單體改造的文創(chuàng)中心、商店和藝術小劇場等,藝術長廊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可以向城市全時段開放的邊緣空間。
通過研究拉薩的城市空間發(fā)展,我們發(fā)現拉薩的城市核心高度集聚于城市東部布達拉宮周圍的區(qū)域,而老水泥廠所在的拉薩西部街區(qū)尺度宏大,道路網的密度要稀疏很多。因此,從作為未來拉薩城市西部重要的公共空間考量,我們以“喜馬拉雅的鑰匙”為概念,策劃了城市尺度上可供人穿越的一系列室外及半室外公共流線。
從美術館前廣場過來的主要人流,通過藝術長廊的引導貫通南北,并通過主展館的中央大廳以及回轉窯管道所限定的室外雕塑展場通達東西。其中藝術長廊串聯了A區(qū)和D區(qū),極大地活躍了場地西側邊緣空間;而與A區(qū)主展館東側相連的環(huán)形展廊,則通過半室外的藝術展線有效整合了A、B、C等三個區(qū)域。
在內部空間組織方面,充分利用工業(yè)建筑的空間特征和潛力,留存工業(yè)記憶并形成融合西藏地域文化的獨特空間體驗。公共流線在便捷地聚散人群的同時整合空間,改變了大型美術館空間的常規(guī)模式,通過設置符合西藏氣候條件的、豐富靈動的室外空間,將美術館和周邊社區(qū)的日常生活緊密聯接在一起。
在建造技術與材料選擇上,由于青藏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氧氣稀薄,施工較為困難,運輸材料的成本較高,改造過程中盡量保留、利用原有結構構件。對于保留建筑,遵循可識別性的原則,通過結構復合加固、外立面整飭的辦法,盡可能保留主體結構本來的面貌。
西藏美術館坐落于海拔 3,700 米處,它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極高海拔地區(qū)的大型美術館。在建造過程中,同濟大學設計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在跨越疫情的建設周期內,傾力投入這項艱巨的工程,妥善處理工業(yè)遺產改造利用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尊重西藏在地文化并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環(huán)境生態(tài)。
西藏美術館的建筑和結構設計不僅滿足了現代美術館復雜的功能要求,而且將建筑藝術與傳統(tǒng)藏地文化相結合,為未來的工業(yè)遺產改造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范例。作為凝聚和呈現喜馬拉雅藝術的重要建筑載體,西藏美術館開放至今已舉辦多場大型藝術展覽、藝術教育和學術交流活動,成為西藏面向世界展示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重要公共設施,同時也成為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深度融入到拉薩以及周邊社區(qū)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